《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电视剧由范承祥执导,吉国瑞编剧,叶清,赵昊,乔钢,曾卷炳,鲁海子,冉主演的纪录片,历史,电视剧。该剧讲述了:B站自制纪录片《不止考古》是目前唯一获得“三星堆”授权许可拍摄的互联网平台自制出品纪录片。本片以人物为线索,聚焦三星堆从发掘、修复、保护、研究、三星堆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与世界的互动几个维度出发。将三星堆考古人真实、生动的日常生活呈现给观众,带观众领略一个真实的考古世界,一个或许从未想象过的文物“背面”的世界。
该剧于2022-10-20在蓝光视频首播,制片国家/地区为中国大陆,该剧单集时长45分钟,总集数5集,语言对白普通话,最新状态连载至4集。该剧评分9.0分,评分人数8963人。
三星堆的想象力远远超乎想象,这种超乎给人的感觉很复杂,他有的时候调皮得像个孩子的“卡通乐园”,有的时候又正经得像个“泱泱大国”,威严和规矩并不是这里一贯的主题,天马行空的不拘一格时常让我惊掉大牙。进入三星堆的时候,总是被这种“不正经”的历史原貌搞得欲罢不能。越是深入,越是迷雾。对他的好奇感是那种别想睡一觉就能忘记的,它像美酒一样上头,看一次就能酩酊大醉,看久了就如痴如醉了。
在三星堆出土器物里,总能找寻到跟现代设计的某种契合度,有一种强烈的错觉,这是不是现代人代劳的“手笔”?我们和古人的生活是不是存在一扇时空之门,可供我们随时穿越。不知道是我们把后现代的设计感穿越到了古代,还是古人把“乐此不疲”送给了我们。
在这个人间神国的秘境中徜徉的时候,总会面临如织的人群,对于三星堆的引力,大家并不满足于这些替古人说话的器物,开始关注是谁把他们再次唤醒,谁又和他们朝夕相处,于是乎,就有了我们新的目标——三星堆的这群考古人。
初次跟这些三星堆幕后的考古人接触的时候,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眼里都透露着跟三星堆那个年代生活了好久的感觉。更为奇妙的是,你会莫名的感觉他们跟三星堆最为标志的青铜人头像和大面具都有几分神似,或许这辈子能在三星堆工作的人,上辈子可能都来自三星堆吧 。
在人物选择上,我踌躇许久,从一般思维来说,做考古类型的纪录片,想要走记录言之有物的捷径,就会倾向于把目光锁定在一群资深考古人的身上,作为一个有专业门槛的纪录片,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作为一个人物纪录片,多样性,多切面,多视角是我一直坚持的,那么什么样的选择,才能实现人物故事和专业考古双维度呢,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过程。
在最初的一段时里,最为遗憾的是明明在这个古老职业里嗅到了年轻人的气息,却迟迟没能锁定精准的目标人物,但内心实有不甘,在不懈的找寻中,也经历了许多质疑:年轻人资历尚浅,还不够专业,我们为什么要看他们呢?面临一直以来的担忧和质疑,我也在思索,我们记录的就仅仅是专业和权威吗?我们只需要历史的喧哗和神秘吗?一次次反问自己,我们记录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呢?如此反复摩擦,直到一个叫王瑞的姑娘出现,让我坚信他们身上有一种纯粹得可怕的心性,感染了我,也让我坚定了在我们记录的人物里,必须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随之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稚嫩,但他们沉浸!
那么如何看待他们不懂、不理解、不确定呢?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堆叠的海量信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不懂、不明白、不确定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不能奢望他们如同一个历练经年的考古学家那样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这也正是一代代考古人的必经之路,他们有沉浸、投入、奔赴,我们真实的记录这个考古人所经历的阶段,也是基于考古本身的门槛事实,乏味与枯燥的真实,以及一代代新入坑的年轻考古人为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真实。
说完年轻人,就不得不说到老爷子了,在任何一个考古群体中,找到几位德高望重的岁月老人,那就容易得多,那么问题又来了,大家的思考似乎又一致的在期待:有没有金庸武侠里的扫地僧?有没有顽童般的周伯通?有没有……,似乎不来一坛深埋的女儿红,就开不了席。不过只要你开席了,该来的人也就出现了。三星村里土生土长的修陶人曾大爷和博物馆的修复大师郭汉中,就这样动静相宜的闯入了我们的视线。两位都是土生土长的三星村人,相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人生旅途,终究他们是与三星堆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让我兴奋的是他们的性格迥异但又殊途同归;让我犯难的却是上了席面,这酒该怎么喝?老爷子身上关于三星堆的故事那是层层叠叠,可如何让他对我这个“闯入者”卸下防备,打开话匣,还得回到这已经摆开的席面上,我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拿一段考古经历下酒,最能让人进入状态,只不过两位的这杯三星堆酿造的酒,喝法要不尽相同罢了!
邂逅人物的过程,已然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守候三星堆的考古日常那就是考验我的专业和耐心了,在和每一位考古现场的发掘者交流,要时刻警惕被他们“踢出对话局”,混迹于高端作业流程中,靠着搬弄历史的“是与非”,让我尚有一丝缓存的空间,诚惶诚恐的化身考古迷弟,不露痕迹的丢出“小白”问题,收获了来自北大的赵昊老师,对于八号坑的如数家珍;发掘舱外寻找大房子的乔钢,解迷一样的线索分析;在迷雾重重的考古发掘中,找到故事发展可能存在的方向。姑且不迷失,方有迷局可破解!
时间往往是考验的试金石,在与三星堆的日常逐渐接轨的同时,对于考古工作如此缓慢,开始有点不理解。每一个层位提取步骤周而复始,不能少一个环节,随之而来的等待就拉长。后来才理解,每一次提取,他们不可能当下解决所有问题,在保证提取的合规性,又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坑里的原始信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诺大的一坑土,用各种小型工具一点点抠,这是何其磨练人的意志,这和我们拍摄纪录片一样,对于人物的追踪,要一点点去理解,别妄想一蹴而就,读懂人和读懂历史一样需要耐得烦!所以漫长的拍摄,一颗等待的平常心和时刻保持新鲜的好奇感必须交相呼应!
三星堆出土文物数量极其庞大,这对于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工作压力极大,这点在文保中心的谢振斌以及他带领的团队身上感触颇深,这个入坑27年的老文保人,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时刻泡在文物保护的思索里,世界性的保护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像土壤和坑壁这种特殊的保护对象,更显得是在“自找苦吃”了。考古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却需要可逆的决心。每一种消逝,都在极力的减缓;每一寸抠出来土,也都小心翼翼的收藏;我时刻在纳闷,这么多事情他们做得过来吗?与自然规律的抗争,看到的是考古人明知不可为却还要为之的坚韧。当下的我们,能量还没有大到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就尽量为后来人保留解决的空间吧,也庆幸这段记录谙合了纪录片留给后人思考的映照!
其实入坑越深,你就越会发现:跟历史较劲,不轻易跟自己和解,倔犟得稀松平常,坚持得不动声色,是这群考古人身上惯有的习性与品质。考古的过程即使再有章可循,也禁不住历史谜团的接踵而至,历史就像一个爱开玩笑的小老头,随时让你错愕混淆,到底哪一个真相才是最终的真相,有时候求证真实变成了数学题,有时候又变成了逻辑推理题,更有甚者,辩驳真伪还要上升到哲学范畴。历史已然不能回头,就像我们摄像机对准的每一段人物故事,也在下一秒就会变成逝去。不能预测未来,亦不能溜走当下,每一个纪录片工作者何其不是与考古人有神韵相投的“不和解”!当然,这份不和解也正是为了最终与内心世界的和解!
在三星堆,这份“不和解”的极致人物,当属来自四川大学的黎海超老师,33岁的考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个人负责三个坑的发掘研究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国家级“三星堆世界网络”的研究课题。温和的外表下,散发的能量惊人!偏偏他遇到的三个坑成型器物很少,看到的都是满地碎渣。感觉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哪怕是在旁边看的人,呼出的都是要崩溃的气息。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我不禁开起玩笑来,黎海超有几恨?一恨金玉宁可碎;二恨木箱空余土;三恨龟背无丹青;都说造化弄人,转念或许就是造化成就人。在黎海超的碎片征途中,他说他喜欢选择难的路,我是信的;脚下的路难,心中的路却很宽!
对于考古人来说,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需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但确定的是:这一粘手就是一辈子的事情。谁还能轻易付诸一辈子?我说,这么漫长的时间做一件事情,你们不觉得枯燥吗?他们说,既然选择了,就会走到底,这是考古人的命运。对于浩瀚的历史,个人的一生相对太短,所以能把一辈子付诸于一件事,并深入其中,拼出另一个历史,也是我们记录他们的价值所在。当然,人的复杂性不亚于历史的浩瀚性,记录他们,理解他们,读懂他们,同时能够传达出相对有价值的社会情感,也是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一辈子的事情!
作为真实的纪录片,在三星堆拍摄,最大的挑战就是跟不同形态下的“真实”较劲。首先对于媒体,三星堆就是一个群雄逐鹿的地方。作为记录者,你需要释放出来的善意与诚意;作为对话者,你需要表露的专业与投入;如此种种,都影响着这份真实!一路上也在思考,那个看到的真实和你真正发掘出来的真实到底相距有多远?所以需要着力的地方,还有觉察他们自己都不一定在意的内心角落;以及由你引发的真实记录,能否触发被记录者的反向感动;为此,也在不断的提醒自己的内心,要一直真实的去感受这一切!
到此,我们的记录需要告一段落,三星堆和这群考古人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这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一段旅程,“我与三星堆”的这部纪录片“不止考古”,更有尘土之下,内心的仰望!